打造全民健康互动交流网络平台!
乐动资讯

【搜搜世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公开化了

发表于2023-1-10

今天财政部部长刘昆接受采访时表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

这话基本上就差点名了。

没错,说的就是你,城投公司。

现在国内,城投公司是一种超脱自然法则的存在:

你说它是政府的平台吧,其实不算,它最多只是企业编制,有限责任公司,只承担注册资本内的损失;

你说它是一般的融资平台吧,但它却有政府背景,拿来的钱基本都进了政府的口袋;

它用了政府的信用,为政府做事,但是长期以来却不属于政府编制。

搞得跟西厂一样。

比如谈到中国政府负债的时候,公开数据只会显示中央和地方的债务总和是59万亿,负债率不到50%,远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标准。

但是如果你再把各地城投公司的负债一起算上,2021年我国城投公司有息债务余额高达56万亿,那么2022年怎么算都超过60万亿了。

那么两者相加的话,中国的总负债率超过120万亿,负债率100%,超过了GDP一年的总和。

但是城投公司的债务,从始至终就没算进过表内负债。

这次财政部再次强调,意味着中央大概率是不承认城投债是地方债,这一切都是企业的自主行为,如果城投公司负债累累无法运作,那么破产清算就是市场化的一部分。

让地方自己去处理,中央不做兜底行为。

只是地方能怎么处理?

地方有钱的话,还会让这些城投公司违约或者破产么?

这就引申出来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中央兜底,会怎么兜?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现在地方债务之所以这么厉害,主要是因为买房的供应链断了。

地方,银行,城投,房企,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唯一可以解救他们的只有买房人去接盘。

关键是老百姓还真的有钱,你看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累计超过16万亿,如果这些钱拿出来救这串蚂蚱于水火之中,那该多好啊。

所以政策拼命呼吁买房,特别是买一手房,真的是爱国行为。

但现在这个状态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牌子都做瘫了,动不动就烂尾楼,你让韭菜怎么敢接盘。

没人买房,这些负债随着利息的的翻滚,就会越来越沉,违约是最终的宿命。

买房人可以做等等党,但是这些债务等不起来。

要么像前两天遵义那家城投公司的银行贷款重组,展期二十年,就是给了各大城投公司最好的效仿模板。

但这种事情多了以后,银行这个冤大头也扛不住,最终只能撕破脸皮,破罐子破摔。

要么城投公司爆雷,银行坏账,储户或者投资人承担后果。

再或者,央行发行基础货币购买这些债务,债务货币化,然后推高通货膨胀,让全国人民一起承担后果。

不过这次财政部强调了,中央不兜底,这就意味着最后一种方式从明面上看,暂时不会执行。

至于未来类似的事情多了,会不会倒逼,这就讲不清楚了。

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未必会把中央的文件当一回事。

比如疫情封控期间的一刀切行为,中央已经反复强调,但地方显然是有恃无恐的,我行我素;

再比如2021年10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其中提到“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把这份文件当回事,第三轮集中供地的时候,全国20个重点城市国企拿地比例超过87%,郑州甚至100%城投拿地。

这不是“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是什么?

财政部在文件里说,“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问责一起”,但至今没有看到任何城市因此被问责。

所以这次财政部的文件更像是一种警示,意思是中央是知道地方的一大堆烂账,但是中央有中央的原则,坚决不兜底,你们现在可以自己想办法了。

你还真别说,地方也不是没有办法。

第一种办法,抛弃城投公司,完全让它市场化,该破产的破产,跟当初放弃P2P一个套路。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比较高的,因为现在中央的文件显然也有这个意思,地方只要顺着杆子往上爬就行了。

但是会对地方的信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打击,到时候再想融资可就难了。

第二种办法,紧衣缩食,开源是不可能了,节流还是可以做到的。

你看最近鹤岗,河北好多城市停止供暖的事情一直在热搜,再比如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停止运营。

以后这类公共服务停止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最终是谁来买单,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