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搜世界】心和早读 | 《易经》中的养生之道
发表于2024-8-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当代社会,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陷入了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于是有人提出,要想摆脱亚健康,就应该注重养生。那么,应该如何养生呢?我们来看看《易经》中的养生之道。 《易经》中有一个卦,就是专门讲养生的,这个卦是“颐”卦。 颐,在《说文解字》中是指脸颊两边红润处,人在咬嚼食物时,颐会随嘴巴张动。《尔雅》中说道:“颐,养也。”说明了颐也有“养”的意思。 “自求口实”,就是从耕种中求农作物之“实”,因为周人以农业生产作为立国养民之本。观察颐养的方式,应该用正道来自求口中食物。颐养之道重在“正”,以农耕为食的“自求口实”就是 正道,以掠夺他人资源为养的不是正道。道正则吉,不正则凶。 传说,周族的祖先公刘居住在豳地,他们在豳地大力发展农业,通过耕种来自求口实,颐养口体,收获丰盛。而猃狁等戎狄之族则舍弃他们的畜牧业,总是伺机劫掠周人的粮食。公刘的后代古公亶父感到生存环境的凶险,为了避开戎狄,他们举族迁往岐山,定居农耕,在岐山大有丰收。但是戎狄一族仍然不愿意通过畜牧业来滋养口,依旧不断来抢劫周人的食物。一直到古公亶父的后代季历,俘获了戎狄一族的将领之首,这一掠夺才中止了下来。这意在说明,戎狄的求养行为是不符合自然之道、不符合正道的,因此他们战败是自致其祸。
所以,颐卦中的养生之道既讲究养身,也讲究养德,二者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养生。人养于食物就是养口体,为养生,为保养,为养民。人养于品德就是养心志,则为养气、养心、养贤。养口体要注重吃食,古人有病从口入的说法,所以应该节饮食。那么,如何养心志呢?《孟子·尽心下》中说道:“养心莫善于寡欲。”说明了“养心志”的方式,首先要养善心,其次要养孝心。人性本善,而善心是需要“存、养、充、扩”的,意思是要保存它、养育它、充实它、发展它。孝心怎么养呢?万献初老师说道:“养人的生命也好,养人的心灵也好,都叫颐。我们对父母、对儿女的养,包含两种,一种是养口体,一种是养心志。最好的养,是先养心志,再养口体。”所以养心志实际上就是养君子之德。三爻:一方面,不要违背常理外求颐养,方可保颐养丰足;另一方面,不要竭泽而渔取养过度,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正道。四爻:就君主而言,发展生产,适度征税,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求颐养以养民,也是吉象。
五爻:也是就君主而言,广辟阡陌经营农业,安居守正,可获吉祥。
六爻:虽然由近至远开辟广阔农田,向内自求口实,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是最终会有所收获。 希望易经中的养生之道,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周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了解《周易》,运用《周易》,是当代企业家的必修课程,也是实现管理进阶和业绩腾飞的文化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