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民健康互动交流网络平台!
世界风光

【搜搜世界】五台山景区

发表于2022-8-18

       





前言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是由五个顶如平台、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组成,这便是闻名遐迩的五座台顶,分别为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这些台顶的海拔高度平均在3000米左右,北台为最高峰,海拔3061米,号称“华北屋脊”。
五台山属于太行山支脉、东与河北阜平接壤、西北邻繁峙、代县,南接忻(州)、定(襄)、原(平)盆地。核心区处于晋、冀、京、蒙省市交界处,距离山西省城太原市230公里,距离忻州市150公里,通往景区内的铁路主要有京原、同蒲、神河干线,公路为108、208国道及大运高速,随着忻阜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朝山拜佛和观光览胜。
五台山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时空跨度长,人文景点与地质景点密切交织,形成了以五座台顶为圆点,台怀镇为核心,由中心向东南西北四面辐射的景观布局。
五台山壮美奇特的山形地貌和清凉宜人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佛徒道士。有史可考的东汉永平年间佛教进入之前,就已经是道观遍地的名山佳境了,之前名为紫府山。道教信士认为五台山本来就是仙人居所,紫气东来之地,而佛教信徒则以慧眼观得东方灵鹫峰所在为由,竭力把五台山说成是天生的释迦佛祖传播地,更有文殊菩萨率领一万弟子演教的神奇故事附着其上,越发地为这座名山圣迹涂上了一层更加浓重的文化底色。
从汉明帝刘庄邀请外域高僧到中国建庙塑像为起点,东汉永平十一年到民国初年,长达近二千年的历史时段中,五台山境内筑庙建殿,塑像彩绘。在以五座台顶为圆点的地域间不断向四周拓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广阔而又布局巧妙的佛教寺庙集群区。有人形象地将五台山比作一个诺大的棋盘,而把散落在坡梁沟岔间的佛寺庵院比作大小不等的棋子,看似规整又奇妙,颇具巧夺天工、匠心独运之魅力。
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五台山的佛教寺庙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更替,走过了魏、晋、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初年的坎坷道路,灭佛与宏法、修葺与毁坏交替出现,直到解放初期的一九五六年统计,全山青黄寺庙仍有12处。据多种资料记载,唐代为五台山佛教最鼎盛时期,寺庙360座,僧尼多达万余众。到目前为止,境内保存完好的唐以来寺庙68座,可供游人参观的45座、其中以佛光寺、南禅寺为代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座。
有形的寺庙建筑中,隐含了大量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成份,11个朝代的佛菩萨塑像中承传的工艺美术;梵、日、汉、藏、蒙5种文字经典里流转着民族文化交汇的信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一山共存;千百年不间断的庙堂音乐与佛教舞蹈、武术形成的五台山特色;佛教宗派排斥、兼并、合流之后保留下来的宗派体系,都成为这座佛教名山中真正鲜活而灵动的精神魂魄。石碑、佛塔、牌匾、字画、经书、法器,串系成一个庞大的佛教文化博物馆,让游历者留连忘返,深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概万千。
佛教文化的传承,向来就离不开高僧大德的矢志奉献。从迦叶摩腾竺法兰到五台山传法建寺开始,相继出现了灵辩法师、祥云大师、令休大师、窥基法师等一大批开山大德,直至修庙造像为已任的妙峰和尚,撰志印经一生勤奋的镇澄法师,紫柏、莲池、憨山以及藏传佛教的杰出代表阿王老藏、章嘉国师等,史志上有记载的一百余位大德高僧,都为这座名山圣境的历史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五台山佛教承传的历史中,融入了大量的皇家文化,汉明帝刘庄坚信西方有神称为佛,请经护法,拔款建寺,开了皇帝弘法之先河,北魏孝文帝下令五顶各置一寺庙,是五台山扩大修造范围的又一次开端,隋炀帝、武则天、宋太宗、元成宗直至英宗都是弘佛信教的帝王。尤其是大清王朝的爱新觉罗氏们,祈愿佛祖护持江山永固,常携文官大臣、亲属家眷登临五台,焚香礼谒,康熙五次朝台,乾隆六度重兹,创下了皇帝朝台礼佛之最。丰富的皇家文化给这座佛教名山增添了无尽的光彩。此外,历史上曾经威名远播的宋代丞相张商英,不仅将五台山作为礼佛祈愿的信仰归宿地,而且还在弘法护寺、虔诚礼佛的同时,留下了三百余篇吟咏五台山大自然美好景象的诗词;明代著名改革家、皇家名相张居正,也曾在这里弘法建寺,为五台山传记中增添了名公护法的重要一页。
“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之后,不仅为帝王崇佛、王宫大臣护法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也为文人墨客与天下学者提供了游山玩水、抒发情怀的精神栖息地。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从京都徒步于五台山,游历这里奇特的山川形胜之后,写下了《五台山日记》,最终成了研究五台山地理地质的重要著作,文学家们还以散文名篇加以传播与弘扬。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登临五台山,对五台山奇美的山川河流和厚重的人文积淀大发感慨,写得台山杂咏十六首。其中有: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元好问钟情于山川美丽的五台山,登顶四望,果然景象不俗,他深为苏东坡没有来过这里而惋惜,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位文人雅士对这一处名山圣地的青睐。
东南西北中五座台顶突兀屹立于整个五台山景区的最顶端。站在台怀盆地仰望,五顶恰似一个人伸出的手掌,以东台为小拇指作比喻,其余四台分别为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而且东北中西南五座台顶的走向亦如这手掌般形成一个椭圆,驱使整座五台山向西南倾斜。《清凉山志》有关台顶的记载为“五台,亦曰五峰。台言高平,峰言耸峭,观国师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其东南西北四台,皆自中台发脉。一山连属,势若游龙。”
佛教传入五台山,外域高僧慧眼观得东土震旦国有山名曰五台,并称释迦佛祖未曾到来之前,就已经是文殊菩萨演教的道场,以至五座台顶均有寺庙建筑,帝王将相争相登临揽胜,文人雅士尽抒感慨之情,宋代丞相张商英在其咏五台的诗中写道:

五顶嵯峨接太虛,就中偏称我师居;

毒龙池畔云生早,猛兽岩前客过疏;

冰雪满山银点缀,香花遍地锦舒铺;

展开坐具长三尺,已占山河五百馀。

因台顶与盆地之间相对高差较大,丰富的降雨量和顶端气候的寒冷,形成了植被垂向分带,呈现了独特的高山地貌,旅游观光者每登五台翘望游历,必能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一年四季,均有异彩呈纷的台顶景观出现,是体验生命演化原生态的理想佳。

网址: 
搜搜世界编辑:汪小明